作者从圣诞老人存在与否开始了一场哲学的思索。从逻辑、神秘主义、幽默、卡巴拉教义多种角度,来思考圣诞老人是否存在、甚至关于圣诞老人是什么。
1、逻辑.
你在追求、相处中的姑娘发了一条朋友圈,你猜测是在暗示对前男友的怀念。如果此时按兵不动,即使投入再多,你最终依旧可能变成一个牺牲品。那么你应该去问清楚,再判断下一步动作。可如果姑娘说不是,你可以相信吗?如果不相信,岂不是因为这件事失去了两个人基本的信任吗?即使你说相信,姑娘相信吗?甚至在你开始思索的时候,你已经埋下了怀疑的种子。当你企图用逻辑开始判断这个问题时候,一个有可能毁灭这段关系的矛盾就产生了。
我们可以看到逻辑里存在很多矛盾、悖论,如果你可以追求童真,那还是童真吗?如果你想要顺其自然,那还是顺其自然吗?我们去追求的,往往适得其反,这也许就是理性带给我们的矛盾点所在。
即使我们把理性的追求当做“附加内在利益",去不可以地刻意做一件事,我们也无法保证结果是否会达到我们的预期。圣诞老人帮我们摆脱过于理性的情形,我们出于善意自发地相信了圣诞老人的存在,但这并不能保证没有人会利用这种“附加内在利益"在做一些坏事。
所以,现实是超越逻辑的存在,生活完全可以似是而非。
2、神秘主义
美国的嬉皮士追求自我,冲出理性主义的重围,正是作者心中的神秘主义,包容矛盾。圣托马斯所言:没有语言能描述上帝,他并不”好“也并不”存在“——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人们理解。
作者对佛教和印度教的一些思考,佛陀的一些话语,让我们看到世人似乎处在一种焦虑之下,被束缚住,无法看到更多的层次。
接受矛盾也可以用来欺骗,坑蒙拐骗的江湖术士,还有《1984》里的”战争就是和平“”自由就是奴役“。接受矛盾有时也会变得愚蠢:”既有有没有“这种回答常常不能解决实际问题;一个人接受了矛盾,这样辩论就不再有意义;”人生本就是矛盾的“,对现实没有进取精神。
成为神秘主义,解决了概念与现实不对应的问题。可如果什么都存在,那么存在不存在就没有意义了。
3、幽默
幽默可以用来调和矛盾。
社会期待是为他人高兴而高兴,为他人的难过而难过,即使有喜事,也要弱化这种喜悦。可说到底,总有一刻我们会对人类身体比对世界和平感兴趣,英雄也会挣扎,我们可以种幽默来调和这种社会期待与个人情绪的矛盾。
我们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好,但我们不想成为那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好的人。这也人生的矛盾。小丑不希望看到人哭,在他的葬礼上,我们应该笑还是哭呢?幽默我们嘲笑人生的方式,因为总有一天人生会以死亡会来嘲笑我们。
生而为人,我们就是要让情感与认知、心灵与思维相结合。而幽默让我们谅解自己,让我们解决情感和智力层面上的矛盾。
如果将人类文明看到终生学习的过程,那么这条路是由逻辑和神秘主义这对矛盾体组成的。
4、人生
纽拉特认为,人类像海上航行的水手,信仰是甲板,如果有需要,我们可以拆卸、改造我们的甲板。这样一来,我们既是船体又是导航器,二者无法分开。进一步来看,笛卡尔认为人类具有两面性,就像老鹰和鲨鱼定在一起,无实体的灵魂和有实体的肉体组合起来,但这两者是由什么结合在一起的?所以,哪种信仰使用,我们就选择哪个,生活并不是探索未知,我们本身就是未知。因此”圣诞老人是否存在“的问题,就变成了”你愿不愿意让你的大脑相信圣诞老人存在“了。
现在的脑科学研究证明,右脑派遣左脑完成认为,而左脑很擅长完成任务。左脑认为存不存在只能二选一。右脑不会说存在不存在,就像孩子喜欢泰迪熊,和小熊说话聊天,不考虑它是不是能懂。右脑不会承认有神,只会说”有存在的可能“。而判断圣诞老人是否存在,却没有第三个大脑来做裁判。
前基督教时代,维京人认为奥丁会带来礼物,有些人认为奥丁就是圣诞老人的前身。一些浪漫主义诗人认为现代人的思维妨碍现代人看到神明,有些东西存在,我们却看不到。仔细想想,我们当前相信的也许是高阶的神话,我们相信我们能控制自然、征服股市。神话总是包含想象力。
神话总是包含了仪式和礼节,而圣诞老人的神话正做了着一些,我们不应该做一点什么吗?
5、我和你
阿里是一名卡巴拉学者,他称”存在“为”没有界限“,也就是”无限“。严格来说,讨论无限是没有衣衣的,这是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概念。阿里发明了三种东西和无限比较——树、人和家庭。
树像人一样,是活的;树木具有分型的相似性;树木的部分和整体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关系。作者希望通过思考和世界产生联系,通过情感与他人联系。而阿里的”原质“就是这样的概念,比如”付出“”划定界限“,我们可以自己画一个动态平衡点。但是如果只追求一个原质,可能会适得其反。在阿里眼中,我们就是四处蔓延生长的大树,树枝伸得越远,说明我们的思考阅读,同时,矛盾也就越多。
卡巴拉学者将智慧称为”什么的力量“,我们的生活就是不断和界限搏斗,不断去追问”什么“。阿里认为,”脸“和”无限“这个概念是人类意识中的一种呈现方式。现代神经科学和16世纪犹太密教出发点都是人类想要了解自己,都认为人是一种统一体。”无限“就是不断的探索、演化。
如果”无限“有一张脸,那应该是”友善的面孔“和”挑战的面孔“,当我们担心自己虚度年华时,面对”挑战的面孔“,当我们什么都不做就十分美好的时候,我们在面对”友善的面孔“。这两种面孔只是事物的两种不同状态,并不是分裂的,分裂就有了界限。
怎样的人生有意义?阿里认为,只有解决诸多不完美的问题,让世界变得美好。这正是”无限’赋予人们的礼物,它赋予人类无限性,不断进化,不断追求卓越,追求完美。当我们移除界限时候,我们就摆脱了相互之间的折磨,就能在无限种有更多的感受。
无论我们做什么,“友善的面孔”都会接受我们,卡巴拉学者认为“友善的面孔”有一把长长的胡子。没错,是圣诞老人。圣诞来人的存在,是“无限”向人类呈现的一种方式。
如果你感到生活无聊,那是你的问题,不是生活的问题。你想知道圣诞老人存在不存在、人生有没有意义,你就要把这些东西放进头颅中,看看自己开不开心。
6、启示
这是一本有趣的书,至少在某些章节我是真的笑了。很早就对哲学感兴趣,但一直都是浅尝辄止。这本书里面很多哲学思考确实让我做了一场思维体操,引发了一些想法,想去理解其中很多的概念、很多的思辨。从哲学式的思考,到生活中的心灵鸡汤,有很多值得我去判断去学习的内容。当然了,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哲学专著,很多地方不够严谨,但也正因此,才会有一点轻松。
逻辑是为了把我们从矛盾中解救出来。而悖论的存在,正是逻辑难以解决的。罗素和塔斯基曾用一些方法试图解决悖论,但如果解释如何对事物进行描述,就会打破这些规则。一些哲学教授认为,“提及”和“使用”是有区别的。而作者却认为这种思路是掩耳盗铃。至于“提及”和“使用”的却别,我还需学习更多。
另一方面,逻辑学让人分别真伪,芝诺的悖论涉及到人理性和感性的不同维度,这都是未来想去了解的。
书中还引用了维特根斯坦《逻辑学导论》的“梯子”的比喻。《西方哲学史》说维特根斯塔后来推翻了自己的观点。如果有时间,我会去进一步了解维特根斯坦的思想。
本书中对佛教大乘、小乘的描述我觉得有不准确的地方,但也说不准,准备多读基本佛教相关书籍来相互印证。其中印度教和佛教有多少地方相似,我也想去了解。书中没提到的印度教种姓制度,也值得我去分析。
书里说,如果将人类文明看到终生学习的过程,那么这条路是由逻辑和神秘主义这对矛盾体组成的。《文学回忆录》里讲,欧洲历史是希伯来思潮(基督教为代表,讲未来)和希腊思潮(雅典文化为代表,讲现世)或隐或现的消长斗争,人类世界也是这两种思潮的斗争。不知道这和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又有多少差距,这也是我要去学习的。
最后,我觉得本书的中文版有一些不好理解,希望以后自己可以看得懂英文版。